士族与世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同等概念,但是从历史演变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是西汉中后期~东汉时期世族延续发展的结果,即世族是士族的渊源。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使经学(即“注经之学”,是指对儒家经典作出训解)盛行。由于察举各科(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都包括经学内容,被举者要熟习经学,“经明行修”的士人通过察举进入仕途,即“经术苟明,其青紫如俯拾地芥耳”。这就是说,西汉中后期,明习经学的士人在很大程度上致身通显,成为官僚士大夫。比如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入仕,先后官至丞相。东汉后期,在官僚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一些专攻一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中的某一经)的家族,其成员承继家学,通过经学入仕,逐步成为累世公卿的家族,抑或是“世仕州郡”的“冠族”“大姓”。比如“汝南袁氏”,从袁安起,继承家学,研习《孟氏易》(西汉今文《易》学之一支),以孝廉举官,后逐步升任司徒、司空,其子袁敞任司空、孙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与袁隗分别担任司空及太傅,成为与“弘农杨氏”(以欧阳《尚书》为家学)并称东汉“四世三公”的官宦世家。
西汉中后期~东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入仕的基本手段,从而使一些官僚士大夫及其家族通过传习儒经,逐步网罗家族成员和门生,成为经学世家,进而通经入仕成为官宦世家。这就是说,经学成为世族家“业”(家族以“通经”为标榜,经学之中的某一门成为某个家族的家学)传承的重要内容。北朝颜之推指出,“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执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从察举选官来看,其明显必然包括对为官者“德”的要求。所谓“德”,是指家族传世为官为人的道德标准。比如金日磾家族以“忠孝”著称,即“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廷,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班固《汉书·霍光传》)事实上,世族中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主要是受到家族门风(“德”“业”)熏陶所致,因而对于世代相传的家世门第的重视超过了对于个人“德”“才”与“名望”的重视。这就是说,重视家世门第是世族延续演变的重要特征。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族势力有所消长,即某些家族利用契机延续和巩固地位,通过立功一跃而进为势族,即魏晋政权之中掌握实权的公侯与当途者。势族也包括利用战功成为权势阶层的寒微之人。这就是说,无论是世族,还是寒微之人,只要拥有权势,即是势族。综上所述,所谓“世族”,是指西汉中后期~东汉时期累世为官、德业相劝的大家族。
事实上,世族、势族是没有制度予以保障的,而士族则是有所保障的。一是西晋初年“户调式”法令。户调式包括户调制,占田、课田制,荫族、荫客制。其中,占田、荫客特权根据官品等级有所不同,即一品官占田50顷,每低一品,减田5顷,至九品官可占田10顷;一二品官可荫佃客50户,三品10户,四品7户,五品5户,六品3户,七品2户,八九品1户;另可荫1~3人为衣食客,造成了显贵广占田地、佃客和奴婢的结果。荫族特权根据官品等级的高低,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这就是确定了士之为族,士族之名也由此开始出现。这就是说,户调式保证当朝各级官僚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而荫族制则保证“士人子孙”这种特权的延续。二是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东汉时期世族发展成为魏晋门阀士族的桥梁,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即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也就是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其中关键有二:其一,中正一职主要由世族出身的中央现职官员担任,即把选官权交给世族官僚集团;其二,家世门第成为品第士人的主要标准。“德”“才”与“家世”是中正考察和品评士人的标准,也是吏部选官和黜陟官吏的依据。其中,“德”“才”是软指标,可因人而异;而门第则是硬指标,庶族必然被排斥在外。西晋永嘉七年(313)颁布“二品系资”诏书,即强调评定二品必须具备的家世门第条件,亦即使定品屈从于家世门第,使高品与势族联结。显然,受益的是当朝显贵的家族子弟。这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使士族成为世代相承的官僚贵胄。
对于皇权政治而言,给予势族政治经济特权,使之成为皇权的屏藩,但是由势族而逐步形成和延续的士族反过来又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蚀中央与地方的实权,这对于皇权来讲又是一个逐步严重的威胁。这就是说,给予势族优容政策的初始目的是强化皇权,但结果却是逐步形成的门阀士族势力非但没有加强皇权,反而是越发地平行于皇权,甚至是超越于皇权,最终使皇权政治演变为门阀政治。这是一种政治权力动态平衡的政治格局,即首要是皇权与门阀士族必须保持平衡,同时门阀士族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尽管执政的门阀士族控制中枢,专制朝政,同时门阀士族专兵,都督军政合一,甚至是门阀士族的贵族化,即家族政治地位通过九品中正制获得几近世袭的特权——中正定品已由“二品系资”演变为“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主要是垄断“清华贵重”的官职。这就是说,在政治上,士族垄断了仕途。在经济上,士族拥有大量的田产,占有众多的部曲佃客,享有免除赋役、荫庇佃客宗亲等特权。在思想文化上,士族多以儒家伦理道德装潢门面,讲究门风和礼法,即强调“德”。事实上,为维护士族特权,一是在婚姻方面,实行严格的门阀婚姻,规定士族不得与庶族通婚,并且士族内部不同等级也不通婚。二是士族一般不与庶族交往,服舆有别,甚至连士族内部不同等级也不交往、不共坐。三是士族重视谱牒(国家设立谱局,私家修谱也蔚然成风),以标明士人身份,以防止庶族假冒,是吏部选举的基本依据。西晋是士族势力形成时期,东晋时进入鼎盛阶段,到南朝则渐趋没落,最终在侯景之乱中消亡殆尽。北朝政权为巩固统治,将各地士族名门拉入政权,甚至北魏朝廷以法律形式规定士族等级,根据等级享受政治经济特权。然而,北朝士族也较快衰落,最终在河阴之变中遭到沉重打击。综上所述,所谓“士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世族、势族发展而来的基于门第、阀阅而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大家族。
以上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30774367
起源不同:
1.世族较早用于两汉,尤其是东汉。东汉一期是世族形成的沃土,功臣、外戚把持了许多重要官职,豪强染指政权后改换门庭成了世族。
2.士族最早出现在西晋的官方政令中。西晋时,世族势族随着一些制度化的变革演变成士族。
概念不同
世族是指血脉相沿的家族,世代显贵的家族,也指在南北朝时期重门阀。世家大族指族中人员众多,权势地位高的名门望族,如:琅琢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等。
士族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
传承形式不同
世族是以血脉相沿的家族,族中的成员一般都是亲属,有血缘关系,累世为官
魏晋南朝的士族是东汉世家发展出来的,士族都是士大夫,以学问传家的。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