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传统的养羊大国,欧洲重要的羊毛产地,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英国羊毛无以伦比的洁白与柔软。1300年,英国贸易出口总值为30万英镑,其中羊毛出口总值就达28万英磅,占整个出口总额的93%。
英国羊毛经佛兰德进入欧洲各国,佛兰德逐渐成为欧洲的羊毛贸易中心,也成了英国和法国争夺之地。1328年,法国占领该地,英国遂禁止向该地出口羊毛。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拉开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耗时最长的百年战争。
116年后的1453年7月7日,法国人依靠加农炮和火绳枪打败了手持弓箭的英国人,取得卡斯蒂永战役的胜利。10月19日,当法国大军抵达波尔多,英国守军已经无力抵抗,只能投降。百年战争结束了,英国不仅退守到大不列颠岛,而且沦为欧洲二流国家,实力位居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国之后。英国又是如何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大国?
抓住毛纺织业的重大机遇
战败后的英国人把目光注视到羊毛上,但是不再满足单纯出口羊毛,而是大力发展毛纺织业及其贸易。首先,采取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税收、出口等政策,为毛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通过移民政策,秘密引进佛兰德纺织工人,提高英国工人纺织技能。其次,大力技术革新。台式梳毛机、纺纱机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英国毛纺织业迅速发展。其中,水力漂布机的推广应用,使得呢绒宽幅变大,产量显著提高,质量明显改进。
再次,规模化生产。英国逐步涌现许多纺织生产中心,水力漂布机使英国呢绒生产的中心逐渐脱离城市,向靠近水源的农村转移,形成了三个新的主要呢绒生产区。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使得纺织分工越来越细,更有利于质量控制。
英国非常注重出口呢绒质量,政府安排专门鉴定员,负责检查呢绒质量,每年向财政署提供检验报告和账册。符合法定标准的加盖检验印章后允许出口,不符合标准的呢绒被没收。英国呢绒质量不断提升,开始享誉欧洲,连意大利米兰织工都纷纷仿制。
荷兰中世纪哲学家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记载认为,英国布匹质量优于其他任何地方。英国呢绒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大量出口,15世纪末成为欧洲国际贸易中的一宗主要货品。在1470~1510年的40年间,英国呢绒出口量年增长率达到30%。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羊毛和呢绒贸易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保证着皇家国库的正常运转,支撑着英国的经济命脉。
16世纪的圈地运动扩大了牧羊场,增加了羊毛产量,为呢绒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英国毛纺织业进一步脱离旧有的生产方式,手工工场更加扩大,极大地扩展了呢绒的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而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又为优质的英国呢绒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1565年,英国呢绒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1588年,在格拉沃利讷海战中,英国打败了当时世界头号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展在欧洲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小视的力量。
面对印度棉纺织业的挑战
而使英国成为真正世界头号强国并不是毛纺织业,而是棉纺织业的质量发展。棉花原产于印度,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希腊时期,印度棉织品制造业已经很普及,并且成品质量很高。孟加拉棉花质量优良,纺织出的平纹细布十分紧俏。
旁遮普和克什米尔等地生产的棉制品做工精美。14世纪,印度古吉拉特邦带有鹅类图案的棉织品被远销非洲。在马六甲,印度棉织品被用来换取胡椒、樟脑、檀香木、中国瓷器、丝绸和金属;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织物是主要的“货币”,可用来购买肉桂、胡椒、子安贝壳和槟榔等物品。
与亚洲不同的是,15世纪之前,棉织品在欧洲贸易很有限,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需求量很少。15世纪末,直接连通欧亚的新航路打开,欧洲人踏上印度的土地,色彩丰富和质量优良的棉织品让他们感到震惊,精良的平纹细布、色泽多样的印花棉布让他们眼花缭乱。
1598年,荷兰旅游者兼商人范·林斯科顿在《航行去东印度》中这样描述印度棉织品:“在印度的圣托马斯等地区的棉织品颜色齐全,本地人多数都穿着棉织品,其得到的赞颂比丝绸织品还要高。”
17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繁荣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时尚也发生了巨变。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让英国消费者为之倾倒。上至王后下到普通商人,越来越青睐轻便又实用的棉布,以用印花布和白洋布做窗帘、垫子、卧具等为典雅美观和时尚,单1684年一年就从印度进口了上百万件棉布服装。
1719年,有人这样描述当时英国人的着装:“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女仆和不起眼的穷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着装……,他们都穿上了棉布和亚麻布服装。因为这类服装价格低廉、质地轻薄,而且色彩明快……。”印度棉织品不仅在英国国内受到欢迎,而且深受欧洲其他国家、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民众欢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畅销、利润最丰厚的商品,以精美横扫整个世界市场,控制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纺织品贸易。英国毛纺织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经济遭到致命的冲击。
与占据着英国输出品王座的毛纺织业相比,16世纪棉纺织在制造工业中地位十分渺小。曼彻斯特是英国最早生产棉布的地方,17世纪初,以塞浦路斯进口的棉花为原料生产的粗棉布品质中等以下、数量不多。
兰开夏以东西印度群岛和巴西的棉花仿造印度棉布,尽管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度和温差,纺出来的棉纱异常纤细,但是工具和技术的差距,生产出来的棉布仅仅是棉麻混合织品,远不如印度棉布柔软、漂亮。
1640年前后,英国棉纺织业劳动组织和工具设备均仿照毛纺织业,数量和质量远落后于市面上流通的印度棉织品,由于质地低劣,基本无人问津。当时威尼斯大使直言不讳地宣称:“在世界各国的眼中,英国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无足轻重”。
英国崛起:棉纺织业质量先行
面对印度高质量棉布的竞争,英国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工业,1662年,英国政府再次实行产业政策: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向进口的印度商品征收高额的歧视性关税。1690年到1721年间,英国国会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印花棉布。但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英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本国商人建立棉织业与印染业,学习印度提高棉布质量。
英国人将科技作为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此后的一百多年,不断采用和普及新技术,推进产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全面提升质量,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织品市场。1733年,英国一家棉织工场的机械师恺伊发明了新的织布工具——飞梭,其工效比原来的织机提高一倍多。
飞梭发明并广泛应用后,棉纱供不应求,急需研制新的纺机。1765年,曼彻斯特一个兼做木工的织工哈格里沃斯,设计并制造出一架可同时纺八个纱锭的新纺机,把纺纱的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八倍。他以妻子珍妮的名字为这种新纺机命名——珍妮纺机。
后来,珍妮纺机的纱锭由八个增加到十几个,纺纱工效随之提高到十几倍,而且纱线变细了,但容易断。最初的珍妮纺机仍以人力为动力,1769年钟表匠阿克莱发明了一种以水力为动力的纺纱机,纱线变得结实了,但比较粗。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纱线变得柔软、精细又结实,棉纺织品的“质”和“量”实现了革命性的提升。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织布效率提高40倍。
科技推动着英国棉纺织效率和质量交替上升,英国人创新热情高涨,印花、漂白、染色等技术和净棉机、梳棉机、卷线机、整染机等机械的发明和创新比比皆是。
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发展,英国政府采取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对棉纺织技术发明创造者发奖、封爵。1786年英国国王封卡特莱特为爵士,一年后任命他为德比郡郡长。1812年国王奖励发明综合纺纱机的克隆普顿5000英镑。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原有的动力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亟需一种新的动力机器。1765年,曾是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具修理师的詹姆斯·瓦特吸收前人的科研成果,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发动机——矿井抽水用的蒸汽机。
1784年,瓦特又成功研制出万能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机械化时代。蒸汽机很快取代水车,驱动纺纱机和织布机工作,英国棉纺织业如虎添翼。18世纪末期,英国棉纺织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
1806年,英国基本完成了棉纺织业机械化、动力化,使用蒸汽发动机的织布工厂不断增加。英国棉布产量和质量随之大为提高,图案美丽、色泽亮丽的棉纺服装不但舒适暖和,而且价格低廉、外观精致,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
1800年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出口总值的25%,1828年高达出口总值的一半,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英国棉纺织逐渐成为工业的中坚,推动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史学家几乎一致地认为,棉纺织是英国乃至世界工业革命的起点和先导。
作为棉纺织品原料的棉花,同样影响着棉纺织品质量。棉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合生长在干燥和多沙的土壤,分为长纤维棉花和短纤维棉花,长纤维棉花有着又细又长的丝状纤维,适合作为经纱,短纤维棉花则多用于作为纬纱。
英国人以挑剔的眼光在国际市场挑选最好的棉花作为原料,出现了专门的购买类经纪人,负责到仓库中对一捆捆不同质量和产地的原棉进行检查,为经销商和纺纱工挑选出优质的棉花。初期,英格兰通过地中海地区国家和黎凡特公司获得原棉。
十八世纪之后,西印度群岛棉花开始进入英国,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原棉供应地。1781年,巴西第一次向英国输入原棉,最先进入英国的是马兰汉棉花,但由于质量低劣、弹性不足、承受力太小、难以清洗等原因,很快被质量广受好评的巴西伯南布哥棉花所替代。
1784年,美国棉花被运往英国,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种植水平使得美国很快成为英国原棉供应的最重要来源地,并逐渐取代西印度群岛。1830年,西印度群岛棉花占英国进口份额不到3%。
早期,英国棉布缺乏精美的花样,印度本土精细加工的高端棉布尚能保持着领先的地位。随着英国棉布质量不断提高,18世纪后半叶,英国不仅不再向印度进口棉布,而且把印度当作制成品倾销地,在高端市场上彻底打败了印度棉布。
1774年,英国已经具备打破世界纺织品格局能力,毫不犹豫地废除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印度纺织业迅速崩溃,著名的纺织业城市达卡,1827年有人口15万人,8年后只剩下3万人。
印度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引进英国技术和织布机,按照英国标准生产。历经百年抗争后,印度彻底从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而英国成为世界棉纺织工业头等强国,纺织出口额占世界纺织贸易总额的58%以上,为全国提供了十分之一以上的收入。
在巨额的资金支撑下,经过四次英荷战争,英国终结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黄金时代,成为新的海上霸主。1815年,“第二次百年战争”结束,英国彻底打败法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工业革命的成果付之东流
十九世纪30~40年代,大机器生产占据了英国纺织业的主导地位。1850年,英国加工了全世界46%的棉花。十九世纪50~7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英国的繁荣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1924年,英国棉纺锭数量达到创记录的6330万锭,织机79.2万台。
然而繁荣之中蕴藏着危机,十九世纪末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优势的英国纺织设备此时已经显得陈旧,但在资本家看来,旧的机器还可以继续使用,而更换新设备需要一大笔资金,一点不划算。
作为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技术和质量水平较低下,资本家仍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也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但是在世界竞争的格局中,质量发展一旦停滞,就意味着被超越和淘汰。
当英国棉纺织的技术和质量停步不前时,其他国家却加快了追赶的步伐。在美洲,1790年美国纺织工业从南、北卡罗来纳州起步时,还显得微不足道,但是随着美国人发明了环锭纺纱机和自动织布机,纺织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美国遂成为英国的主要棉布竞争对手。
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纺织技术、质量水平和纺织机械水平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并开启了化纤工业化生产的先河。1990年10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在庆祝美国纺织工业200周年的大会上认为,纺织质量发展奠定了今天美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基础。
在亚洲,日本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国外引进纺机先进技术,投入巨额研究开发,纺织机械水平和质量水平大幅度提高。1894—1937年的40多年间,日英棉纺织实力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英盛日起到英消日长,再到英衰日兴,日本成为英国在远东和印度洋地区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1956年日本纺织工业产值占到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4.4%。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如法炮制,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德国依靠发达的机械加工业和化学工业,不断更新纺织生产设备,很快成为纺织品和纺织机械出口大国。意大利重点发展毛纺、棉纺、服装工业,从70年代起成为欧洲的纺织和服装工业中心。
英国因棉纺织技术和质量发展,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先河,成就了所谓“日不落帝国”的霸业。又伴随着棉纺织技术和质量发展停滞,不可避免地衰退了。今天的英国依然在脱欧的泥潭中纠结,不仅丢掉了面向世界的目光和胸襟,而且似乎忘记了曾经强盛的根本原因。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