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最先爆发于英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并由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由于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处于远端,对于获得新技术发生了严重的迟滞,因而在近代遭受了百年屈辱,至今令人扼腕。
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众说纷纭,是个非常大的课题。本文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因此就从一个非常小的角度——从羊毛产业到棉花产业决定的英国供需关系,来解读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爆发的原因。
羊毛之国
中世纪的英国,就以盛产羊毛著称。
英国经纬度为北纬50°~58°,东经2度到西经7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年降雨量在500-1000mm之间,且分布均匀,因此空气相对湿润。从英国西北部山区到东南部平原,拥有大量优质草场,适合山羊与绵羊的养殖。
罗马统治不列颠时,英国的毛纺织业就已经开始发展。诺曼征服之后,英国城市化程度提高,在公元11、12世纪兴起的一些城市里,涌现了若干个纺织生产中心。不过,由于手工业发展程度的限制,在中世纪中期,英国充裕的羊毛产品仍是以出口为主。
中世纪英国主要的羊毛出口对象是西欧大陆沿岸的佛兰德斯地区,13世纪上半叶,平均每年都有3到5万袋羊毛被出口到佛兰德斯。佛兰德斯位于低地地区的南部,在中世纪初期毛纺织业就很兴盛,到中世纪中期发展为欧洲的工商业中心。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多次从反抗法国统治的佛兰德斯获得商业支持,并强化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但是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本国经济的发展,本国商人开始崛起。一开始是英国本国羊毛商人参与到将羊毛运往海外销售的商业链当中,但逐渐地,英国羊毛产业表现出出口转内销的特点。
这是由于佛兰德斯和意大利纺织品垄断英国市场,导致国内商人的不满。而大批外国优质工匠的引入,也提高了英国手工业的水平。各种因素综合下,英国的本国纺织业开始蓬勃发展。
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问题,英国能够发展纺织业而不用担心粮食压力的缘故在于,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气候稳定,降雨均匀,自然灾害少,因此较难爆发饥荒。即便真的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也很容易凭借发达的海运从海外进口粮食。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必说东方的中国,即使是大部分欧洲国家也是没有的。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但实际上圈地运动和东方的土地兼并的差别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在圈地运动中,地主获得了大量成块的土地,利用轮作制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新作物的耕种以及肥料的使用等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在这点上,中国通过土地兼并建立的庄园经济实际上与之类似。
然而东方沉重的粮食压力,使得难以用大量土地进行棉、麻等经济作物或羊毛的生产,这就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工业革命一个世纪之前,虽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克伦威尔的霸权归根结底是国家主义运作效率的体现。
随后的光荣革命,将荷兰的大量优秀工商业者带到了英国,推动了英国工商业进一步蓬勃发展。然而,令英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体现出强大能量的并不是圈地运动所生产的羊毛,而是另一种纺织原料——棉花。
神奇的棉花
如果要生产与现在棉花消费量相当的羊毛,就要养活70亿只绵羊。这70亿只绵羊需要占有7亿公顷的土地来放牧,约为当代欧盟地表面积的1.6倍。
毋庸置疑,羊毛生产所占用的土地显得过多了。随着英国的纺织业蓬勃发展,纺织原料需求的增加,使得盛产羊毛的英国仅仅是本国内销都显得供不应求。为了进一步发展纺织业,棉花得到了当时英国人的重视。
棉花的主要产地是东方的印度和中国,还有美洲。但如我们前面说过的,由于中国疆域广袤,海岸线却不够长,西部大片地区干旱少雨,灾害频发,因此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压力。古代中国的棉花、麻等纺织原料的生产一般是由农民在粮食种植中作为补充,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其生产仅足以本国自给,几乎不存在多余的产品来出口。
西班牙人通过在中美洲的开垦获得了大量的棉花。好在这个曾经的大国在17世纪时由于穷兵黩武,已经在英国、法国、荷兰的联合打击下衰落了,英国不用再担心西班牙依赖纺织业而崛起。
但是英国仍需要自己的棉花来源,当时英国实力还不足以夺取西班牙人在中美洲的殖民地。棉花作为一种亚热带植物,要求生产期内温度不能低于10摄氏度,年降雨量在20-25英寸之间并集中在棉花生长期。显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北美十三州,并不很适合棉花的种植。
进军印度
显然,当时处在全球化贸易中心区域的印度,对英国来说是最好的棉花获得来源。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大量购买棉纺织品,在东南亚交换香料,也把纺织品带回欧洲,用于国内消费或者在非洲购买奴隶。
但,当时棉花等原材料的议价权仍然掌握在印度的棉农和织工手中,这对英国是非常不利的。印度当地的统治者也非常迅速地建立了针对棉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赋税制度,与英国争夺利润。
赖于三十年战争以来欧洲军事科学体系的全面快速发展,英国对印度土著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并开始用武力解决问题,当然也包括对付法国等竞争对手。不过,印度四分五裂的局面才是英国能够借力打力,成功介入的关键。而在北美十三州获取独立之后,对于印度殖民地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
英国对于印度的征服过程这里不再赘述,但显然,征服了印度的英国获得了所控制土地上棉花和棉纺织品的议价权。原棉不是很适合长途运输,但英国能够控制印度本地的棉花产业,就地生产大量廉价的棉纺织品,并贩卖到世界各地。
即便印度的气候条件要好于中国,但是野蛮的棉花生产增长对于粮食产业的挤占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770—1771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导致孟加拉三分之一的人口,即1000万人死亡,而这只是英国统治下印度漫长灾难的开始。
从棉花产业到工业革命
以印度为基础,英国资本家控制了许多全球性的棉花产品网络。通过输入原棉,英国本土的棉纺织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棉花的巨大需求和利润是毋庸讳言的。英国本土的工商业者有强烈的参与竞争的欲望,但当时英国本地的工资成本远高于印度,这就大大限制了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就需要新技术来降低成本。在这一时间段,无数的工程师在绞尽脑汁,如何用便宜的机器代替昂贵的人工。
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在英国兰开郡诞生,极大地提高了棉花生产的效率。但珍妮机由人力或畜力提供动力 ,因而不稳定、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无法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随后,在迫切的需求催逼之下,大名鼎鼎的蒸汽机也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煤炭产业和钢铁产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可以说,工业革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一系列事件水到渠成的结果。之所以诞生在英国,除了对棉花和纺织品的需求和竞争之外,英国拥有当时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也拥有如亚当·斯密一般的重量级经济学家和前沿经济理论,在这样的制度和思想基础之上,小小的棉花生意撬动出了整个工业革命的浪潮。
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121722542
0 留言